专注于合同辩护; 立业安家,同舟共济
虚假合同没有法律效力。以虚假合同进行欺诈活动的,属于合同欺诈行为,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那么如何确定合同的真实性呢?
一、如何确定合同的真实性。
判断合同是否真实,可以从合同主体、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合同内容等方面进行判断。合同主体合法,当事人自愿签订合同,合同内容真实,合同一般真实有效。
第一百四十三条符合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反公序良俗;
二、合同诈骗的常见手段。
1.伪造合同。
欺诈者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凭空捏造或捏造合同,骗取他人财物。可伪造合同,直接将他人的财产取走;也可先伪造合同,利用该合同诱使他人与其签订合同,骗取财物。
2.商品的安慰。
欺诈者利用某些单位或个人急需某种稀缺或畅销商品的心理,谎称能够提供钢材、汽车、铝锭、彩电等卖空商品,签订虚假购销合同,骗取对方定金或预付款。这种打法让诈骗者冒充供应商。
3.贪污冒名顶替。
盗窃或伪造可以是假冒知名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理人或业务负责人,并以伪造的认证方式与另一方签订合同。盗窃他人盖章的合同纸、介绍信、合同职业印章,冒充公司与他人签订合同;使用合同文件、介绍信和他人无效或丢失的合同专用印章,冒充公司业务人员与他人签订合同;擅自刻制他人印章,冒充他人,在他人招牌下与他人签订合同。
4.虚构的主体。
欺诈者伪造营业执照,虚构企业名称、资金、经营范围等。利用不存在或者未经登记的单位与他人订立合同,骗取他人财物的。
三、最新信息(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生效)
我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符合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规定,不违反公序良俗。
以上知识是相关法律问题的答案。判断合同是否真实,可以从合同主体、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合同内容等方面进行判断。合同主体合法,当事人自愿签订合同,合同内容真实,合同一般真实有效。